产业界失意断尾求生,科研界却实现多个首次 2022科技事件盘点
2022接近尾声,今年科技产业界充斥着“血雨腥风”。
曾经驰骋在各大热门赛道,如自动驾驶、元宇宙……的黑马明星企业,在浪潮退去后也遭遇了倒春寒;
无论是对未来的探索还是过去的追问,在过去这一年,人类都实现了一些探索。从对宇宙及未来的探索、人类自身起源和进化、到人工智能的突破、学术原理证实和医学实践五个角度,今天总结了今年发生的几大科技事件,以及与我们的关联。
人类地球保卫战:首次行星防御实验成功
对宇宙的探索之心不止,但宇宙神秘莫测,若有天它向地球发起攻击,我们有能力抵抗吗?
大约 6500 万年前,一颗直径 10 公里,体积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而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山洪爆发、气温骤降,地球因被灰尘笼罩而终年不见阳光。
龙龙们就是因为无法适应这剧烈的环境变化,最终灭绝。
北京时间9月27日 7 点 14 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中,一个从地球发射的无人航天器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
这是对人类防止宇宙物体摧毁地球生命的能力的一次历史性考验,也是人类首次改变太空中自然天体的运动。
此次任务是NASA首次全面展示其可以保护地球的偏转技术,旨在确定有朝一日该技术能否通过航天器以动能撞击的方式偏转近地小行星或彗星,从而保护地球免遭噩运。
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说,“我们正在证明,行星防御是一项全球性的工作,而且很有可能拯救我们的星球。”
时过境迁,身为这颗星球上迄今为止智慧程度最高的生物,人类用行动证明:我们虽然脆弱,但不会轻易地狗带(go die)。
能源难题有解!人类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点火
我们保护地球,我们生存在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上,这颗星球上的能源支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生产革命。
然而,我们现在依然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能源是世界运转的动力源头,人类把目光渐渐开始重视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为了方便、高效地获得清洁能源,人们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核能技术,尤其是被称为清洁能源圣杯的「可控核聚变」。
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12月5日在国家点火设施(下称“NIF”)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可控核聚变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团队使用高能激光射向一个燃料仓,点燃其中高压保存的燃料球。激光能量高达2.05兆焦,而核聚变产生了大约3.15兆焦的能量。
这意味着人类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首次实现了净能量增益(Net Energy Gain),即受控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驱动反应发生的激光能量。
这次实验的成功首次证明了惯性约束聚变作为核聚变两大主流方案之一的最根本科学基础,也是惯性约束核聚变的“0到1”的突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试图利用为太阳提供能量的聚变反应,但没有一个小组能够从聚变反应中产生超过其消耗的能量。
而这次成功意味着,这种为太阳提供能量的过程有朝一日可望为地球提供廉价的电力来源。
我国科学家登《Nature》封面,证实人类从鱼进化而来
工作想划水,考研想上岸,原来是基因的问题。
最新研究,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从鱼演化而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了5种古鱼化石。
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并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9月28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并于29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出版,集中报道了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朱敏院士团队踏遍中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200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发现了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
这些研究进展,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AIGC:对话和绘画,AI赢麻了
人类探索如此,那“类人们”呢?
今年可谓是AIGC大爆发,就在年底各个app也推出了AI作画总结你的一年此类功能,用户们也如“开盲盒”般玩得乐此不疲。
从谷歌家的Imagen、OpenAI出的DALL·E系列开始,它们便成为了网友们整活热捧的AI内容生成神器。
加之后来基于diffusion模型衍生的各种“新玩法”:Disco Diffushion、Stable Diffusion……“AI绘画”一下子更大范围地轰入大众的视野。
一位小哥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作品拿下艺术比赛一等奖,主办方还照常颁奖了,直接惹怒人类艺术家图片。
而到了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一些调戏AI的新玩法又出现了。
自12月1日著名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的NLP(自然语言识别)新模型ChatGPT问世后,这几天各类对话截图层出不穷。
不过相比我们日常接触的对话bot,ChatGPT的对话功底和反应能力明显高出一截。
比如,可以按需编程,下图是技术公司 Replit 的创始人给 ChatGPT 发了一段 JavaScript 代码,让它找到里面的 bug:
2020年底,OpenAI推出的GPT-3横空出世,可以自己写小说、生成对话、报道新闻……一举惊艳世界,而如今CPT-3目前的能力已经接近人类,甚至超过人类了。
ChatGPT是OpenAI在2020年推出的NLP预训练模型——GPT-3的衍生产品。在此之前,一直有预测OpenAI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GPT-4,虽然本次放出的ChatGPT被称为GPT-3.5,而不是GPT-4,但业内人士同样认为这将是对NLP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有重要意义的一款模型。
ChatGPT一经发布就被OpenAI挂到官网上,接受广大网友的“检测”。
之后短短几天,其用户量直冲百万级,甚至服务器一度被注册用户挤爆了。AI的潜力确实绝不仅限于成为一个对话bot。
有网友统计,ChatGPT甚至可以做二十种工作,包括在编码、艺术创作、技术创作、办公、逻辑算术等。
到此为止,2022科技事件就盘点结束了,它们有些依然尚在实验室阶段,无法转化为实际用途,有些则是把目光放向得太远或太久,很难与当下的我们产生直接连接。但这些科学研究发现以及实践尝试都是整个人类在与自己、与这颗星球、与整个宇宙不断磨合、博弈的过程。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将与我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