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双流这么做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举旗帜、拥护核心,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双流接续奋斗、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勇担使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各项工作中积极贡献了双流力量。
2021年,双流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31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主要承载地,坐拥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平台资源,近年来,双流将创新元素植入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并在探索实践中,吸聚创新人才,创新体制机制,驱动产业升级,布局未来赛道......一次次创新探索和一枚枚创新果实,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高质量发展积蓄了不竭动力。
“小巨人”企业的科技力量
在创新发展理念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摆在首位的。纵观历史进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每一次科学技术发展都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双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14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全区达349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200亿元,双流工业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人才根基撬动创新驱动力
高校院所汇聚,人才资源集聚,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科创兴业成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去年年底,在四川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双流)正式建立,四川大学与双流区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专家工作站以川大侨界专家为依托、以地方侨联为联系纽带、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产业园区或行业协会为实施载体、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以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发挥侨届人才作用优势,不断为双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侨界智慧和力量。
在此之前,人才体系已开始持续建立完善。位于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创业中心的创新联盟中心,近年来,包括“企业咖啡时”、政企对接会、政策宣讲会等在内,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在这里举行。其实,这里还是“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成都基地”。该基地几乎每年都会以联谊会的形式,邀请留学归国人员进行讨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双流科技事业发展。

紧盯区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双流以科学技术协会为纽带,不断强化科技联盟建设。目前,区科协下辖区级学会28个、企业科协20个、基层科协59个,已形成了组织延伸、机构健全、覆盖面广、充满活力的基层科协工作新格局。
与此同时,众多科教资源要素也形成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又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据统计,目前,全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06个,累计促进341项科技成果在双落地转化,2021年,全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18.1%。
在制度创新中投身高质量发展浪潮
创新发展理念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既是指科技创新,同时也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辩证关系,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坐拥自贸试验区的双流,制度创新便是我们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到今年4月,双流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五周年。五年来,区域内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开放动能更加强劲,全方位、全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在双流自贸试验区加快形成。
建成投运空铁国际联运港、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贸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成果。

去年9月,首趟由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始发的国际班列正式出发,驶向2900公里以外的老挝万象。该班列的正式开行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陆海新通道的全面打通,成都“空铁互济、综合立体”对外开放体系更加完善,成都在交通领域的“主干”地位更加凸显。首发以来,空铁国际联运港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和供应链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实践也带来了开放发展的成果。
按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双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完成了《成都自贸区试验任务清单》涉及的148条287项试验任务,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案例143个,在全国全省全市有重要影响案例20余个。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五年的创新发展和经验成果汇聚,逐渐让双流这块试验田升级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实施则让双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浪潮中,更加大步流星、激流勇进前行。